造船是核心玩法之一,需要从基地建设、设施升级到资源调配等多方面入手。首先需明确造船的基础设施要求,包括船舶港口、首都造船厂和超级资本造船厂三类设施。船舶港口分为通用端口、军港和资源端口,升级后可提升指挥点上限并容纳更多舰船。首都造船厂分为三个等级,分别用于生产主力舰、公用事业船和特殊舰船,升级后能提高建造速度。超级资本造船厂则专门用于解锁和建造超级主力舰,需与装配中心对接才能发挥完整功能。
造船的核心流程依赖于资源积累与技术研发。金属、晶体和重氢是基础资源,需通过工程船采集或城建建筑产出。前期优先升级资源采集类设施,确保材料供应充足。同时需研究舰船相关技术,如能源系统、武器模块和防御装置,这些技术直接影响舰船性能。技术研发需投入时间和资源,建议根据当前舰队需求定向研究,避免资源浪费。
舰船制造需在造船厂中完成,不同船型消耗的资源和时间差异显著。护卫舰、驱逐舰等小型舰船建造周期较短,适合快速扩充舰队规模;巡洋舰、战列舰等大型舰船则需要更长时间和稀有材料。建造过程中可暂停或调整队列,但会损失部分已投入资源。完成建造后需将舰船编入舰队,并注意能源补给与维护,否则会影响战斗效率。
后期造船需注重舰队协同与战术适配。舰船类型包括护卫艇、驱逐舰、巡洋舰、航母等,各自定位不同。合理搭配前排装甲舰与后排输出舰,并配置防空或支援单位,能显著提升整体战力。超级主力舰虽强度高,但需谨慎投入资源,避免因指挥值超限导致舰队失衡。舰船可通过蓝图研究强化属性,技术值分配应优先满足核心舰船的改装需求。
造船系统的深度还体现在舰船改装与战术应用上。每艘舰船的武器、装甲等模块均可自定义,需根据敌方配置调整改装方案。针对高护甲目标可搭载能量武器,而对抗舰载机群需强化防空火力。改装需消耗预制模组等稀有材料,建议通过委托任务或活动获取。
掌握造船机制后,还需关注实战中的损耗与维修。受损舰船需返回基地或前哨站修理,维修速度受船坞等级影响。高等级船坞能缩短维修时间并降低资源消耗,因此中期需优先升级相关设施。战斗中可通过增援功能临时补充舰船,但需注意增援舰队的航行速度与指挥值占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