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队输出舰的核心定位是弥补主力舰队火力覆盖不足或承担特定战术任务,其配置需兼顾成本效益与功能性。战巡级舰船如ST59型凭借均衡的装甲与火力成为首选,其技术值加点应以轨道炮和雷火系统为主,优先提升策略技能、冷却缩减及爆伤属性,同时保留30点能量抗性以应对高能武器威胁。若资源有限,可选用重炮型阋神星驱逐舰,其灰烬重炮系统单发伤害可观且冷却时间短,适合中前期过渡使用。需注意舰船定位由蓝图固有属性决定,无法手动调整前后排站位,因此需通过舰队混编实现战术互补。
护航艇的选择直接影响二队对空与反小型舰能力,蜂巢守卫者重型鱼雷艇凭借最高单发伤害与态势感知系统稳居T0梯队,尤其适合针对巡洋舰等高价值目标。CV-T800脉冲炮艇作为能量武器代表,兼具对空与对舰能力,是多面手型选择。需避免过度依赖鳐级装甲护航艇等低效单位,其护甲优势难以弥补输出短板。编组时应合理分配锁敌速度,确保轰炸机与孢子等核心空中单位优先获得火力掩护。
资源分配方面,二队建设应遵循先生存后输出原则。装甲系统中护甲与能量抗性优先于生命值,武器系统则需平衡基础伤害与暴击收益。对于奶船类辅助单位如卫士级,治疗强化与冷却缩减的权重应高于防御属性。工程舰建议强化采矿速度而非仓储量,运载型AC721则需优先点满仓储系统以提升资源周转效率。前哨站的战略部署可显著缩短舰队响应时间,建议选择内圈高亮度绿区建立资源中转节点。
战术层面,二队需依托计划圈特性实现高效机动。高速侦查舰先行定位后,主力舰队通过增援功能快速抵达,但需注意增援会强制解除曲速航行状态。封锁指令仅推荐在矿区防御时使用,且需配合NPC巡逻舰队形成联防体系。中立者协议激活后72小时缓冲期是二队建设的黄金窗口,可借机完成关键科技解锁。当星系内出现多个T4级军事要塞时,二队应及时转型为快速打击编队,侧重机动性与爆发输出。
后期发展中,二队需逐步替换为模块化定制舰船。载机巡洋舰应搭载林鸮A100等具备能量伤害的联合攻击机,针对高护甲目标;攻城型艾奥级离子炮舰则需专注策略技能与冷却缩减,实现建筑拆除效率最大化。不建议盲目追求超主力舰编组,战列舰级单位的高指挥值需求会严重限制战术灵活性。通过定期调整舰船技术值分配,可动态应对不同星系的环境特性与敌对势力作战风格。